日本《東洋經濟》網站報導稱,距 Apple 9月9日(當地時間)發佈iPhone 6系列手機和智能手錶Apple Watch至今已有三週時間,iPhone 6一直銷售火爆,已有不少消費者搶購到手。

 

  但另一方面,除商品銷售外,關於 Apple 目前的戰略思考和經營獨到之處的分析報導卻並不多。

 

  左右 Apple 未來的顯示屏變更

  這個話題首先得從iPhone 6說起,。毫無疑問,顯示屏的尺寸變化最受消費者熱議。“太大了!”“塞進褲後袋會折斷!”等怨聲不斷,雖然褒貶不一,但銷售量卻一直居高不下。

 

  9月22日, Apple 宣佈,發售三天 Apple 的全球銷量已超過1000萬台。雖然存在通過倒賣流入中國等非首發市場的問題,但總體上影響有限。這也從側面顯示了 Apple 產品人氣之高。

 

  iPhone 6增大顯示屏之舉很自然地被認為是其宿敵 Android 選擇走大屏化道路的結果。對這一點, Apple 也沒刻意否定。此外,誰都已經意識到螢幕大型化已是一股不可阻擋的潮流。

 

  iOS的顯示屏戰略是與其自身的開發方針緊密結合的。第一代iPhone解像度是320×240像素,之後的iPhone解像度成倍數增長並向縱向延伸。以iPad為例,該機解像度就達到了之前數倍的1024×768像素。iPhone在啟動程式時不會強行擴展至全屏,而是保留四周邊框的溫和啟動。

 

  採取這種戰略的理由是,在確保 Apple 為獨家製造商的同時也有利於其保持自身在軟件開發上的一貫性,硬件的運載負擔也被降到最低。

 

  一些批判早已在 Apple 預想之內

  與之相對的是 Android 自一開始就可匹配多種多樣的大小和長寬比不同的顯示屏。同時,從軟件開發上來看, Android 也很有先見之明,其自身框架就可滿足多種設計的需求。另一方面,開發者需要注意軟件必須與多樣的終端相適應,這會提升技術難度。特別是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上啟動相同程式時,需要相互確認運行情況。

 

  另外,OS數據數據更新不僅牽扯到終端廠商也與移動電話從業者的判斷相關。從這層關係看,iOS最新版的利用率很低,這一點在確認操作這方面看來也是減分的。

 

  這一點被認為是 Apple 的“不連續性”(或稱“碎片化”)而飽受責難,正因如此,本次發佈的iPhone6因為顯示屏和清晰度變動被認為是“言行不一”。

 

   Apple 當然知道這點,多個 Apple 相關人士對筆者稱:本次的變動是經過長時間慎重考慮的。2007年iPhone剛發佈時也被非議“畫面這麼大還能使用嗎”,現在的iPhone6正遭遇類似情況,但很快就會風平浪靜。

 

   Apple 相關人士這麼說的原因不僅僅是出於自身立場考慮的。現在的智能手機早已不再是單純作為打電話的通信工具了,不僅僅利用它機上網、運用各種軟件,也越來越多地使用照相和各種社交功能。雖然並不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像iPhone6 Plus5.5英吋的大螢幕,但大眾對手機螢幕尺寸要求中值也至少在4英吋以上。

 

  另外一個備受爭議的是設備採購戰略上的問題。

  iPhone作為目前市場需求量最大的產品,被優先作為零件供應的對象。但隨著市場智能機款式的不斷增多,iPhone的市場占有率不斷下滑,在考慮硬件升級方向的時候也不得不考慮消費者不斷提高的對解像度和螢幕尺寸大小的要求。

 

  之前 Apple 的一貫戰略是,延續統一尺寸大小,整倍提升解像度。但該戰略從畫面尺寸角度看與目前的智能手機發展趨勢漸行漸遠,從辨析率角度看,無法將解像度速增增至多倍。這意味著, Apple 必須走出此前的傳統戰略模式。

 

  那麼,怎樣才能擺脫緊隨 Android 的窠臼呢? Apple 採取的策略是是基於Scaler圖像變化法。

 

  畫面逐步擺脫解像度依賴症

  如上所述,iPhone6系列為了能通用面向之前系列而設計的應用程式搭載了Scaler處理系統。雖然 Android 也使用了相同技術,但 Apple 的不同之處在於拓展了包括UI(用戶界面的簡稱)在內的各種項目。

 

  另一個關注點在於iPhone6系列並不是單純變大,而是通過“先擴大在縮小”的方法來保証自身品質。

 

  根據機種的不同,會在顯示屏相應大小的解像度基礎上再提升50%,以相當於iPhone5S三倍的像素進行內部渲染,再根據顯示屏尺寸大小情況(如iPhone6 plus像素為1920×1080)相應縮小,這有利於消除邊緣模糊和鋸齒,使畫面更加自然。

 

  雖然也會有些看似呆板之處但不會讓用戶感到明顯不快。畫面增大後文字也跟著增大了,雖然很難說已完全有效利用了螢幕大小和解像度,但至少能很好利用黑色邊框,總比沒有改變要好。因為能在iOS8上良好運行,因此也能很好地運行之前開發的運用軟件。

 

   Apple 相關人士稱:“ Apple 慎重開發Scaler,是在確保了畫面品質的前提下才毅然作出更改顯示屏大小和解像度的決定的。”

 

  Scaler不僅是應用程式的簡單更換更要與iPhone6達到最佳匹配,基於的模型是iPhone5S,先將其解像度擴大再縮小,直至達到與iPhone6最佳匹配的程度,生成合適的畫面大小。

 

   Apple 做了什麼決定?

  將視頻尺寸先放大再縮小的方法並非此次首創,而是沿用了之前Mac的OSX操作系統支援的Retina螢幕顯示技術。該技術加的分項在於,使畫面更加光滑完美,這是逐點顯示技術所難以企及的,拘泥於每個點的尺寸是沒有意義的,必須整體優化。但如果從逐點顯示技術能夠營造最佳的凹凸感角度來看,該項技術又要失分了。

 

  筆者認為,這已經顯露了 Apple 今後在繪圖架構上的打算。

 

  現在,高PPI(像素密度)的螢幕已經成為主流,並有著超過300PPI,逐步逼近打印製品解像度發展趨勢。由於肉眼無法辨認每個像素點,因此不應該單純地以固定的像素塊來繪圖,而要使用特定部分的UI組件來繪圖。正如打印文字由位圖向矢量圖形的轉變過程一樣。

 

  曾經,實現不依賴解像度的UI繪圖是業界為之奮鬥的目標。畢竟人所要看的不是像素點而是圖像所包含的文字信息。多年前,不管是Windows、Mac還是喬布斯回歸 Apple 前所開發的NEXT,都以不依賴位圖的UI繪圖為自身目標。

 

  該技術之前不成熟的原因在於顯示屏在解像度和處理速度兩方面的不足。現在,解像度已經完全沒問題了,但處理速度還有所欠缺,只覆蓋到一些力所能及的領域。PC(如Mac)自不必說,智能手機也在範圍之內。

 

  iPhone採用的是Retina螢幕顯示技術。iPad於2010年面世,當時的CPU和GPU只能勉強實現縮放,因此選擇了負荷很低的整數倍模式。此後四年間,處理器性能提高了近20~30倍,即使是處理器的一部分實現縮放也綽綽有餘。

 

  OSX的新版本Yosemite操作系統,設計上會煥然一新,以前所未有的近乎“無像素點”畫面的設計理念設計製造,使得Retina界面顯示更加完美。 Apple 已決心:“今後將會更加積極地靈活使用縮放功能,不再拘泥於逐點顯示”,這與硬件開發的自由度緊密相關。

 

  雖然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潛在指責,但iPhone6和iPhone6 尺寸大小的決定確是在”“0.1英吋0.1英吋地用樣品刻畫最合適尺寸”的基礎上作出的。今後不管選擇怎樣的尺寸和解像度,Scaler仍然能維持正常運行。

 

  iPad不久也會使用相同技術?

  當然,“那種尺寸使用起來方便嗎”,“那種尺寸應該匹配多大的信息量呢”等考慮是必須的,但頻繁地變化尺寸大小,開發商也會很為難。但如果在合適的時候適度改變尺寸大小的話還是可以的,較少產生問題。

 

  iPhone和iPad都採用了相同辦法。iPad的話,也沒多大必要需改變尺寸吧。但是,更高的解像度無疑有利於電子書籍和相片的顯示。

 

  這些到底也只是預測,今後的iPad系列如果採取和iPhone6同樣的縮小技術和方法的話,9.7英吋的iPad Air像素密度也會超過300PPI,而目前的有著326PPI的iPad mini則有可能達到近400PPI。當然,這些變化不見得2015年就會實現,但即使是這樣,也不會令人意外。

Source: http://mt.huanqiu.com/Html/ahtml/tech/2014-10-14/5165630.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iPhone re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